故事讲述的是1597年10月26日,朝鲜名将李舜臣在鸣梁海峡以12艘板屋船击退日舰330余艘,创下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奇迹。李舜臣改良创新了大型战船“龟船”,甲板坚苦机动灵活,在抗击日军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。而李舜臣在此次海战中其实已经被国家放弃,要打一场看似没有胜算的战斗,而他却秉持着”必死即生,必生即死“的信念,率领手下的士兵将恐惧化为勇气,以少胜多打了一场胜仗,令人叹为观止。
中国明朝时期,作为大明王朝附庸国的朝鲜受到日本倭寇入侵。一代名将李舜臣亲自率领仅存的12艘战船,出兵迎战日本的330余艘庞大的舰队,他利用鸣梁海峡潮汐效应的天然优势,最终击败了进犯倭寇,创下世界海战史的奇迹。这在国内出版的历史类畅销书籍《明朝那些事儿》中都进行了重点讲述,而李舜臣也成为韩国的民族英雄受后世敬仰。
历史误区
韩国自从六七十年代经济崛起以后,竭力去中国化。为了增强民族自豪感,不惜篡改或扭曲历史。鸣梁海战的确是朝鲜人自己打的一场海战。也是以弱胜强。但是韩国历史把他渲染成壬辰抗倭战争的转折点,说他对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,就太言过其实了。当时,朝鲜军备极度废弛,以至于日本从釜山登陆,十九天后就以攻陷汉城。又一月陷平壤。两月不到,朝鲜八道尽失。朝鲜宣宗李昖仓皇逃亡大明宽甸堡(今辽宁省丹东市宽甸)避难。 若无明朝大军千里驰援,即使李舜臣全歼了倭寇海师,朝鲜也难逃亡国灭种。